跳到主要內容

    臺灣的地質公園網絡


 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在2010年初步規劃「高雄燕巢月世界泥岩惡地地質公園」及「台東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」示範區,並於2011 年的全國地景保育研討會大會,在當時的林務局李桃生副局長、觀光局謝謂君副局長的見證下正式成立「臺灣地質公園網絡」。該會議中,總共推動六個地質公園,含澎湖海洋地質公園、北部海岸地質公園(含野柳、鼻頭角- 龍洞地質公園等)、草嶺地質公園、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、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和馬祖地質公園。

    2011年國際地景保育會議於10月4-5日於臺灣臺北舉行,參與會議的代表一致通過下列共識,並簽署地景保育2011臺北宣言,宣言如下:

    1. 地景保育應列為國家重要議題,因為地景保育非僅以國土安全和環境健全為指導原則,更以臺灣對全球環境的責任為要務。地景保育的正當性,建立在它對臺灣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綜合關懷。
       
    2. 為了造福代代子孫,維持永續地景保育需具策略性,重要策略有: 建置具科學意義的地景之網絡; 發展具有區域重要性的景點之網絡; 發展有利於地景保育的科技; 改善地景登錄及登錄工具的方法; 提升社會大眾對地景保育的識覺,認識動態的地球環境; 參與國際地景網絡並強化其機能,以利地景保育。
       
    3. 地景保育實踐可採取各種視野與方法,我們應正視其步驟與程序的問題。地質公園概念可做為實踐基礎,因為地質公園不但強調自然地景環境,也重視活化經濟以維繫在地的社會與文化襲產。
       
    4. 地質公園概念強調自然地景與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,兩者互為表裡。理解當地地景在全國或全球的特殊性與獨特性,地方可以發展獨特的地景經濟,進而維繫在地的社會、文化。
       
    5. 全球化下的臺灣具有特殊的經濟、社會與環境背景,地景保育不但需要國家的倡議與地方的行動,也需要學習全球經驗。透過多元面向的學習,才能保證永續的地景保育。
       
    6. 臺灣的地景保育及其網絡發展,需有法規與行政的支持。均衡的自然與人文地景保育,建立在環境法規與行政資源的支持,才能創造環境與社會經濟永續的臺灣。
       
    7. 居民投入地景保育是在地力量的引擎,有利在地特殊自然與人文環境,透過有效的溝通整合各種權益關係人規劃社區的社會文化經濟發展;,可形成共識,造福後代。
       
    8. 透過景點與地景網絡的觀摩學習,在地社區可發現當地地景的利基。地景保育能進而推動地景多樣性的管理經營,避免地景不當的開發利用而致生災害。
       
    9. 推動在地的地景保育教育訓練,可深化地景保育。在地紮根的教育訓練,提供地景保育工作交流學習平台,分享習得的珍貴經驗,確保成功的地景保育。
       
    10. 參與國際地景保育工作,並持續推動臺灣地景保育,是刻不容緩之事;可使臺灣保持先驅的地景保育概念與行動實踐,也是臺灣貢獻於全球環境的里程碑。

   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以玄武岩地景與海洋生態著名、草嶺地質公園以山崩的災害地景為主、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因其泥火山與惡地地景受重視、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以泥岩惡地地景為特色、北部海岸地質公園則以侵蝕海岸與奇岩地景為傲,馬祖地質公園的花岡岩和人文地景則為海上生態園地。這些地景不但具稀有性、特殊性,更具環境研究和科學教育的重要性,所在地的生態人文資源提供理解當地文化生態的基礎,創造具人文與自然環境互為表裡的地質公園。

  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,臺灣共計有13座地質公園網絡成員。分別為澎湖海洋地質公園、北部海岸野柳地質公園、北部海岸鼻頭龍洞地質公園、草嶺地質公園、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、台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、馬祖地質公園、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、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、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、和平島地質公園、九份金瓜石水湳洞地質公園、鱉溪地質公園。

    已獲得地方級認證的地質公園,一共有 10座(依公告順序):馬祖地質公園、草嶺地質公園、草漯沙丘地質公園、澎湖海洋地質公園、利吉惡地地質公園、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、野柳地質公園、龍崎牛埔惡地地質公園、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及和平島地質公園。

    地質公園的推動主要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擔當核心,每年舉辦2場地質公園網絡會議,透過研習、工作坊、與在地居民的討論會等,進行推廣地質公園與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,並由地質公園專家及社區間的經驗分享,提升網絡成員在地質地形及在地產業發展的知識與經驗,期望在地方社群與社區產生地景保育的力量,進而改善地方社會經濟,促成永續的社會與環境發展。

    置頂